编辑点评:知识兔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知识兔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侯麦传epub电子书

内容简介

知识兔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作者简介

知识兔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国影评人,艺术史、电影史学者,曾任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主编、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法国《解放报》文化版主编。他也是著作颇丰的文化史、电影史研究者,曾出版《法国文化史》《电影手册:一本杂志的历史》《电影与历史》《电影思想辞典》《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特吕弗传》《戈达尔传》以及多部关于法国新浪潮的著作。

诺尔·艾柏(No?l Herpe),法国电影史学家、电影评论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曾出版多部论述埃里克·侯麦、萨卡·圭特瑞、雷内·克莱尔的著作。2009年导演个人第一部电影——《这就是人》。

pdf预览图

知识兔

202205271237423380770001

16171503229152647

202205271238438198660003

202205271238447344050004

202205271238459458150005

202205271238468230110006

目录

知识兔

推荐序 神秘:侯麦电影与人生的全部表达

序言 谜一样的“大莫莫”

第一章 莫里斯·谢赫的青年时代 1920—1945

第二章 从谢赫到侯麦 1945—1957

第三章 在《狮子星座》下 1959—1962

第四章 《电影手册》时期 1957—1963

第五章 实验室时期1963—1970

第六章 四个道德故事 1966—1972

第七章 关于德国与教学活动 1969—1994

第八章 寻找帕西法尔的足迹 1978—1979

第九章 六部喜剧与谚语 1980—1986

第十章 城市的侯麦与乡村的侯麦 1973—1995

第十一章 光影四季 1989—1998

第十二章 拍摄历史 1998—2004

第十三章 冬天的故事 2006—2007

第十四章 病痛折磨 2001—2010

注释

电影目录

媒体评论

知识兔

侯麦是目前蕞好的法国导演。相比知识兔之中的其他人,他成名很晚,但其实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站在知识兔的背后。很久以来,他一直默默地影响着知识兔。

——弗朗索瓦·特吕弗

侯麦对我蕞大的影响是他的即兴创作和让摄影机走进普通人的内心。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贾樟柯

侯麦是个敏感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文学、音乐、绘画和戏剧都很有兴趣。这本书展示了他的人生是如何轻松地流淌到他的电影中,如何作为感觉和感知的实验品来运作。这本书让人如饥似渴地想再看一遍。

——杜德利·安德鲁,耶鲁大学

法国新浪潮中蕞杰出的电影人之一。两位作者以全面的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成了吸引电影学者和非专业读者的高水准作品。这本书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位复杂的艺术家和他留下的杰出作品。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部重要的、令人乐此不疲的人物传记。它通过对侯麦人生和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精确、细致的描述,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作者在写作时,仿佛是在努力追求对细节、微妙、幽默和哲学的关注,以及对他的电影的深刻理解。

——丹·沙利文《电影评论》

年度电影人传记——《书单》

本书可读性强,是一本学术和风格的典范,任何一个严肃的电影爱好者的图书馆都不应该缺少。——《图书馆杂志》

一本极好的新传记。——《纽约客》

深入研究,让人享受。——《华尔街日报》

第六章 四个道德故事 1966—1972

知识兔

一切都已计划完备。第三部“道德故事”就拍《骑单车的女孩》,侯麦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构思好这个故事,一直念念不忘。现在他有个大胆的拍摄计划,打算邀请著名演员(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和弗朗索瓦丝·法比安),安排大量时间在克莱蒙费朗拍摄。这种情况下,拿不到预支收入就很难开拍,侯麦的拍摄计划因此被打乱:《骑单车的女孩》暂时搁置,哪怕“道德故事”系列第三部的位置要为其保留。卖出《面包师》和《苏珊娜的故事》的电视播映权之后,施罗德手头的钱够他们拍一部影片,尽管预算有限,但给了侯麦重拾长片的机会。这部长片就是《女收藏家》。

碎花瓶

这部影片的故事原型同样有一定年头。莫里斯·谢赫的手稿完成于1949年11月,标题是《尚达尔或考验》,和《伊丽莎白》创作于同一时期,正是“道德故事”系列短篇中的一则。故事中已经出现1966年夏天这部电影的大部分主题。两个爱玩乐的年轻人与世隔绝地住在一幢别墅里,陪伴他们的是一位声名放荡的年轻女子,她拥有“天使的面庞、魔鬼的身材、女生的做派”[1]。两位朋友其中一个和她睡觉,另一个拒绝这样做。为了寻求刺激,他把她送入第三者的怀抱——此人能说会道,喜欢吹嘘自己收藏的珍玩:“加尼耶夸夸其谈,说他收藏的一只花瓶有多么精美,还说那是他年少时美好爱情的纪念物。知识兔几个当时都喝多了,我看到尚达尔把他拉到自己身旁,倚靠着小桌,而桌上正放着那只花瓶。[……]她朝我使了个狡黠的眼神,接着突然往后一仰,小桌都摇摇欲倾。”[2]这个场景对年轻的谢赫很重要,他从中衍生出又一篇故事《碎花瓶》。不过在《尚达尔》这则故事里,他暂且没有让花瓶摔碎,叙述者也无需讲述它摔碎的过程。叙述者忧郁自恋,不断寻找理由抵抗美丽的尚达尔的魅力。

是自传吗?知识兔至少从中看到了十五年后的《女收藏家》的内核。然而围绕这个内核的意识形态标记并未在影片里再现。1949年的故事发生在人民战线时期,主人公是时代政治背景下的“拉斯蒂涅”。叙述者不像他的朋友那样是个机会主义者,“左翼政府上台”[3]之后,他选择远离国家事务。与后来影片里的叙述者一样,他喜欢孤独,爱读卢梭的作品。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成为自然主义者,而是要写一篇抨击民主的文章。“我要做的是反向解读卢梭的观点,揭露腐蚀时代世界的恶的源头,探寻平等观念的起源——这个有害的观念消灭了知识兔所有的制度,包括那些表面上最为专制的制度。我承认全体利益就是个人幸福的总和,但是个人幸福意味着拒绝某些确保整体协调的权利。真是奇怪的悖论,又要假设人是好的,却又想象不出行使公共生活的更好方式,只能以道德的名义可憎地要求理论上的平等。”[4]

推崇精英主义的同时,主人公并不排斥堕落的民粹主义。他喜欢去穷人聚居的街区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那是唯一还保留生命活力的地方。他的情人是一个年轻女工,外貌之美足以使人原谅她头脑的愚笨。她增加了他的优越感。而面对尚达尔他却很不自在,因为她代表女性的报复,宣告歧视女性思想的失败。所有这些都以冷静得近乎临床观察的风格表述出来,介于自由主义传统和保罗·毛杭(Paul Morand)的短篇小说之间。这种文笔风格在《女收藏家》里只留下一处遗迹:影片旁白借用了典型法国分析小说的结构,很好地还原了叙述者自满的说话方式。施罗德在最终剪辑版里体会到了它的分量;侯麦后来却后悔给它留了太多位置……他似乎认为,今后电影在呈现真实时应当避免运用文学手段。

下载体验

请输入密码查看内容!

如何获取密码?

 

点击下载